醫患溝通的技巧




● 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曾做過調查:當病人訴說癥狀時,平均19秒鐘就被醫生打斷了。
● 曾有位醫學專家說過,她的科系的一些年輕大夫,問診時很怕和病人多說話。
● 更有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大夫,竟然不會問診。

那麼,醫患如何溝通?其中有無技巧可言?這是位有名的精神科教授,他的一些體會和經驗總結,其中有些技巧雖是精神科醫生必須具備的技能,一般醫生、病患也可以借鏡。
醫患之間的溝通不僅為診斷所必需,也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醫患之間的溝通帶有專業性,因此,醫生應該起主導作用,埋怨病人拙於表達是錯誤的。
醫患溝通最重要的是醫生的態度。醫生必須誠懇、平易近人,有幫助病人減輕痛苦和促進康復的願望和動機。說溝通能力是醫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並不為過。雖然有些偏重在交流技巧,但都能體會著醫生為病人服務的精神,病患也可在此溝通下如何配合。




1. 傾聽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項技巧,但遺憾的是,它常常被繁忙的醫生所忽視。醫生 必須盡可能耐心、專心和關心地傾聽病人的訴述,並有所反應,如變換表情和眼神,點 頭作「嗯、嗯」聲,或簡單地插一句「我聽清楚了」等等。飽受各種痛苦折磨的病人, 往往擔心醫生並沒專心聽他們的訴說。疑慮和抱怨多、說話傾向於重復的病人,尤其需 要醫生有耐心。有時,病人扯得離題太遠,醫生可以禮貌地提醒病人,請他回到主題。
總之,醫生不要干擾病人對身體癥狀和內心痛苦的訴說,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斷病人的談 話。可以說,傾聽是發展醫患間良好關繫最重要的一步。診斷的錯誤,病人對醫囑的不 依從等,常常是醫生傾聽不夠所致。
2. 接受指的是無條件地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絕、厭惡、嫌棄和不耐煩的表現。例 如,病人有些急躁,醫生就更加要心平氣和與冷靜。這就是說,醫生要努力營造一種氣 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享有充分的發言權。



3. 肯定是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實性,切不可妄加否定。例如,病人訴述「身體各處 神經老在一跳一跳的」。醫生首先必須肯定病人這種跳動感的真實性,並且對病人的不適 感和擔心表示理解。
解釋是下一步的工作,如告訴病人,跳動感來源於肌肉的活動或動脈的搏動等,因為神 經是不會動的。耳科醫生不會對訴說眩暈的病人說:「天花板和地板、桌子和椅子,其實 都沒有動,你的感覺是錯誤的和虛幻的。」醫生必須承認,時至今日,醫學對病人的多 種奇異的感受仍然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和說明。至於病人的想法,即使明顯地是病 態的,也不可採取否定態度,更不要與病人爭論。
4. 澄清就是弄清楚事情的實際經過,以及事件整個過程中病人的情感體驗和情緒反應。尤 其是病人感到受了刺激的事,澄清十分必要,否則,就很難有真正的溝通。例如,病人 向心理治療師訴說夫妻感情不和,經常吵架,使她大受刺激,醫生對此不要問「為什麼」, 因為這可能引起兩種不好的後果,一是為病人推卸責任||他那牛脾氣,他跟誰合得來? 不吵架纔怪呢,二是可能使病人感到醫生在追究他的責任,猜疑、敏感和傾向於自責、 後悔的人尤其容易有這種反應。因此,應當詢問夫妻吵架、不和的具體經過,可以請病 人以最近的一次、刺激最大的一次或者病人認為最典型的一次,作詳細的、從頭到尾的 描述,醫生應該把事實本身跟描述者的主觀評價盡可能剝離開來。基於這種分析與病人 交流,很可能達到令醫患雙方滿意的溝通。



5. 善於提問題,盡可能不按教科書的檢查表和病史採取格式化的固定順序提問,尤其要避免連珠炮式的「審問」方式。提問題大體上有兩種:「封閉式」和「開放式」。
封閉式||提問題只允許病人回答「是」或「否」,或者在兩三個答案中選擇一個。這樣的提問題限制了病人的主動精神,容易陷病人於「受審」的地位而感到不自在。
開放式||提問題使病人有主動、自由表達自己的可能,這具體表現了醫生對病人獨立自主精神的尊重,也為全面了解病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病人愈是感到受尊重,感到無拘束,他就愈是可能在醫生面前顯露出自己的真實面目。
6. 重複把病人說的話用不同的措辭和句子加以復述,但不改變病人說話的意圖和目的。例如,病人訴說:「我的母親根本不理解我,也不是真正關心我。」這顯然是一種抱怨,下面是醫生恰當地反應的一種形式:「你的苦惱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親人的理解和關心。」一般地說,病人對醫生這樣的說法會予以首肯。這樣一來,就把抱怨變成了「需要」,需要就成了醫生和病人的共同語言,同時也為進一步的交談開闢了途徑:病人需要母親的理解和關心,這是合情合理的,病人的這種需要未能得到滿足,除了母親那一方面的原因以外,病人這一方面可以做些什麼來促進需要之滿足呢?這就把消極的抱怨引導到用實際行動(母子之間的交流)去滿足需要的積極道路上來了。



7. 代述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說出來,至少不便明說,然而憋在心裡卻是一種不快。對此,醫生可以代述。這當然要求醫生有足夠的敏感(所謂善解人意),揣摩出弦外之音,例如,醫生試探性地問病人:「你是不是覺得王主任(病人所在病房的主任)這個人不大細心?」如果病人表示同意,這就使病人內心的隱憂或顧慮得到了表達和理解。當然,醫生可以就此對病人作簡單的解釋,以解除病人的擔心,例如,王主任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他對病房工作只注意重大問題,具體診療實際是由他的助手李大夫負責,李大夫可是個非常仔細的人呵,如此等等。如果醫生善於探知病人的難言之隱,代述這一技巧往往可以大大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
8. 鼓勵病人表達這有多種不同的方法,(1)使用未完成句,主要意在使病人接著說下去:「整天躺在床上,你是不是覺得 .....」,「你好像心裡老在想....」(2)用正面的敘述啟動病人進一步發揮,意在解除壓抑在心裡的情緒,例如:「你的兒媳婦對你不大友善?」(3)醫生用自己的經歷引發病人共鳴,從而繼續交流溝通。例如醫生說:「近來我兒子準備高考,這一下子可好,弄得全家都不安寧。」「我的一位親戚剛過四十,近來失業在家,沒念多少書,又沒有什麼技術,大家都為他一家子擔心。」。
只要醫生能夠捕捉病人某些煩惱、顧慮的苗頭,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鼓勵病人表達。



9. 對焦這是一種多少帶有心理治療專門性的技術。病人的心裡可能有多個問題,醫生一般應該選擇一個作為「焦點」。選擇什麼問題作焦點,要求醫生對病人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也許要進行一番思考。
原則是,某個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其它問題的解決,至少不致妨礙其它問題的解決,那麼,該問題便可以當作焦點。然而,醫生所選定的焦點常常並不是病人認為最重要的,或者認為並不是首先要解決的。這意味著,兩個人沒對上口,因此,需要「對焦」。
對焦是一個互相交流、商討的過程。一旦對上了嘴,醫生和病人便可以圍繞共同的主題深入討論,毫無顧忌的交談,直至問題獲得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對焦本身對病人心理有良好的效應。在對焦的那一時刻,病人會有獲得了知心之感,會覺得和醫生的想法一致。想深入交談而又深入不下去的醫生,必須想到是否還沒有對上焦。
醫生和患者像兩股車道上跑的車。病人可能不只是有一個焦點問題,但作為心理治療的某一階段來說,焦點只能有一個。整個心理治療可以分若干階段來進行。同時涉及兩個以上的「焦點」,會使談話東敲一擊榔頭西槌一棒子,花費了時間,似乎談了很多事情,但任何一個問題也不能深入,得不出共識,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有時候,醫生和病人談論病人的工作問題,沒談上幾句,病人便扯到家庭問題上去了。然而,當醫生接著想和病人深入下去談談家庭問題,病人卻談不了多久又扯到工作上去了。對此,醫生應該想到,病人有明顯「迴避」的傾向。為了引導病人採取面對現實和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醫生可以明確地向病人指出,病人現面前有兩個問題:工作問題和家庭問題,病人你自己打算先討論哪一個?醫生也可以發表意見,先討論哪一個比較有利,要求病人明確這一段時間裡交談的主題。
同時要告訴病人,這個問題談幾句,那個問題扯幾句,結果只是浪費時間,到頭來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面對現實有時是痛苦的,醫生應對此表示理解,但由於怕觸及痛處而迴避,只會使痛苦拖延得不到解決,迴避是一種不健康的態度。通常,醫生還可以舉出病人一些其它迴避的實例,分析其危害性,鼓勵病人面對現實:世界上有很多事,不硬著頭皮面對是不行的,長痛不如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