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多發於小兒,也稱為「小兒麻痺症」。
脊髓灰質炎的英文名稱是 poliomyelitis ,因該病是中樞神經 ── 腦灰白質與脊髓發生病變而得名。脊髓灰質炎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es)脊髓灰質炎病毒,為病原體所導致的傳染病,脊髓神經的灰白質受到病毒侵犯,開始的幾天內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損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導致肢體腳或手鬆懈性麻痺、無法動作。
會對脊髓灰質炎病毒產生反應的只有靈長類生物,並且只有人類是其自然宿主。脊髓灰質炎的歷史相當悠久,埃及第18王朝(西元前1403年─西元前1403年)的石碑上就刻有一腿萎縮、拄著拐杖的人物。從表現出的癥狀來看,這個人物被認為是一名脊髓灰質炎患者。
1580BC 1840 1894
1961年沙賓口服疫苗(減毒疫苗)上市`,使小兒麻痺走向滅絕之路。
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的一種,又分為四大類,包括二十三種A群克沙奇(Coxsakie)病毒、六種B群克沙奇,依科(Echo)病毒,三種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68、69、70、71型。
腸病毒有三不怕
不怕室溫:可以在室溫活好幾天。
不怕胃酸:可在腸胃繁殖。
不怕酒精、乙醛等消毒物品。
流行季節 每年4-6月;9-10月是腸病毒好發的季節。病毒會隨著氣溫升高而活躍。
進入20世紀後,骨髓灰質炎的規模卻逐漸擴大。1916年,單是紐約市一地,就有9,000個病例,造成2,300多人死亡。之後,美國經常出現無法預知的骨髓灰質炎大爆發,1952年是發病高峰,全美有5.8萬人患病,造成3,000人死亡,2.1萬人留下後遺症。由於兒童發病率極高,每年夏天過後,都會留下 一批拄著拐杖行走或依靠鐵肺維持呼吸的孩子,當時醫學界將其稱為「兒童健康的最大殺手」。
1937年,小羅斯福(F. D. Roosevelt,1882-1945,1933-1945在位)他在三十九歲那年發病,發起成立了「小兒麻痺國家基金會」(National Foundation for Infantile Paralysis,NFIP ),其宗旨號稱將「領導、指導和統一對這種疾病的作戰」之聲,明星埃迪·康特隨即以該基金會為中心,發起了「零錢(一角)行軍」運動,號召人們「直接把你們的零錢寄給白宮的總統,我們可以叫它零錢行軍」。 而當時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但僅僅在1938年1月就募集到180萬美元的捐款,MFIP不僅在各地成立「小兒麻痺復健中心」,還支助各種大型的研究計劃,才推展出防禦疫苗。
|
|
1954年
約拿•沙克博士研發出第一個預防小兒麻痺症疫苗,一種血管注射劑失活性小兒麻痺症疫苗。 |
|
|
1961年
艾伯特•沙賓博士研發出一種「活的」口服疫苗來預防小兒麻痺症,快速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全國免疫計畫的選擇疫苗。 |
沙爾克疫苗和沙賓疫苗從接種方法看,一是注射,一是口服。
沙爾克疫苗醫學上叫「滅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其原理是讓身體先行接觸已被殺死的病原菌並產生抗體,之後便可以對付真正病原菌的入侵。
而沙賓疫苗在醫學上稱為「減毒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即使用減弱的病原菌讓身體產生輕微的感染反應,也就是小病一場,從而使身體產生抵抗力。
從效果上看,「減毒疫苗」雖然有效,但有潛在的危險,碰到特別敏感的個體或疫苗出了問題,接種者仍有可能產生致命的感染。而「滅活疫苗」相比之下安全得多,但產生抗體的能力可能較差,需要多次追加注射。
1789
|
從1955至1985年 在台灣罹患小兒麻痺症的人數
1975年之後每年罹病的人數在十人以下
1981年 甚至未發生病例
1982年曾一度暴發一、○四三個病例
1955至1966年間 每年約計有五百人罹患小兒麻痺症
1958年的罹病者曾多達七六○人
1959年為七四八人
|
台灣地區
根除小兒麻痺
世界衛生組織於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廿九日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大會中,宣布西太平洋地區全面根除小兒麻痺症。
但由於我非世界衛生組織會員,讓台灣地區十幾年來的防治成果,在世界公共衛生舞台上「有實無名」。
衛生署指出,百年來小兒麻痺症曾是臺灣家長心中的最痛,當時造成許多幼兒殘障、死亡,能在二十世紀末宣佈根除,不但饒富意義,也象徵臺灣公共衛生的一大里程碑。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總署宣布西太平洋地區,成為繼美洲、歐洲區後,全球另一個根除小兒麻痺症區域。
小兒麻痺症是因小兒麻痺病毒感染,引發腦炎症狀,造成幼兒高燒不退,並出現肢體麻痺、殘障等後遺症,曾在五十及七十年代爆發大流行,並成為當時臺灣幼兒主要的健康殺手。
雖然隨著疫苗接種普及,小兒麻痺盛行率逐年下降,台灣地區早在八十一年已無任何報告病例出現,就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各項小兒麻痺根除標準。但是,為了落實達到國際根除標準,自民國八十一年起,衛生署開始推出根除「三麻一風」計畫,其中就包括小兒麻痺的根除及防治。
如此等了將近十年,西太平洋地區域內其他國家才逐一達到同樣防治成果。根除小兒麻痺症是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推動的全球性計畫,根除區域的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 必須在九成以上,並有急性無力肢體麻痺個案的監測系統,且定期發布監測追蹤結果,而地區內十五歲以下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的盛行率應在十萬分之一以上等的條件 相當嚴謹。
為了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根除標準,衛生署在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成立小兒麻痺根除委員會,並建立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的通報系統,及小兒麻痺病毒的監測系統;八十八年六月已將所有根除資料透過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送到西太平洋總署審查,八十九年七月並再補充臺灣最新的根除報告。衛生署技監同時指出,西太平洋地區包括 臺灣、中國大陸、紐、澳、日本及東南亞共二、三十個國家,臺灣是非會員國的身份,基於政治現實,不能在國家或地區之內「列名」或許無法如當年瘧疾根除般取得一紙根除證書,但是,由於小兒麻痺根除以區域為單位,也就是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同一區域內,只要有一個國家或地區仍有野生株小兒麻痺症病例存在,該區域就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根除標準。故無論有無證書,均無法否認臺灣根除小兒麻痺的事實。
所以困擾國人近一世紀的小兒麻痺,已在二十世紀末宣告根除,西太平洋地區的民眾出入此一地區可較安心,不但擔心因旅遊及交通頻繁造成境外感染或疫情流通。
台灣地區小兒麻痺防疫史可回溯自民國四十四年衛生署正式將小兒麻痺症列入報告傳染病開始。民國五十三年起,接種沙克疫苗,民國五十五年改為全面口服沙賓疫苗後,且病例逐年減少。
但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原本在台灣幾乎已經絕跡的小兒麻痺症,突然爆發全島大流行,引起全國恐慌。統計這一波小兒麻痺通報病例達一千○四十二例,當中九十八例死亡。經分析發現,高達六成六以上個案沒有接種疫苗,另有極高比例的個案則因接種不完全,仍遭感染。
為避免悲劇重演,衛生署立即修正小兒麻痺 疫苗預防接種計畫,要求所有的幼兒必須完成五劑完整接種流程,以確保免疫。小兒麻痺症病例自此銳減。
衛生署並於民國七十二年起,全國推行統一使用預防接種紀錄卡(黃卡)政策,提昇台灣幼兒預防接種的完整性及可靠性。自民國七十三年起,台灣地區已經沒有野生株病毒引起之「小兒麻痺症」。
自民國八十一年至今,台灣均無確定病例報告,已達根除標準。符合區域內需對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症狀有健全的監測系統,區域內小兒麻痺症發生率在十萬分之一以 下;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需達九成以上;且該區域三年內未曾發現有野生株小兒麻痺病毒病例等國際標準,正式擺脫小兒麻痺症陰影。
衛生署在宣佈根除小兒麻痺症之後,下一波根除疾病的目標為麻疹、腮腺炎及先天性德國麻疹,衛生署長強調,即使列為小兒麻痺症根除國,現行口服沙賓疫苗政策仍不變,國人不可貿然停止服用小兒麻痺症疫苗。
疾病管制局長表示,小兒麻痺根除國的定義為該國沒有相關病例、沒有感染、沒有小兒麻痺病毒的存在,台灣雖已達到上述水平,但世界還有許多國家未列入小兒麻痺症根除國,旅遊、經商仍有機會感染,使用疫苗還是最方便的保護染病的方法。
為讓小兒麻痺病毒徹底遠離台灣,疾病管制局先前調查全國各大實驗室,將以往曾分離、保存的小兒麻痺病毒全予集中銷毀,管制局長表示,我國不是生化國,沒必要保存任何小兒麻痺病毒株。
在疫苗接種政策上,預防接種委員會建議應將現行的口服沙賓疫苗,全面改用不具活性的注射型沙克疫苗,以免小兒麻痺病毒潛藏環境中伺機而動。對此,衛生署長表示,口服沙賓疫苗有其便利性及良好的保護力,國內暫不會改變沙賓疫苗政策。
我們對捍衛幼童健康的小兒麻痺病毒徹底遠離,這是件艱辛的奮鬥旅程,但對於那些在成長歷程中曾遭小兒麻痺病毒侵害的倖存者,應給於誠摯的關懷,經過這三、四十的歲月的經歷,如果告訴您,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對您沒有影響,那是欺世的謊言!更生復健服務中心在陪伴您的歲月中,我們提供了您這本「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手冊,也唯有提醒您在您的成長歲月中,還有擺脫不了的伴侶,唯有認識它,瞭解它,您才會戰勝它!
我們對根除小兒麻痺病毒的成就而歡欣,對曾受小兒麻痺症侵害的朋友給予支持,願我們的辛勞能喚醒您對自身健康的注意和警覺。